close

 台灣國內的寶塔不多,也許這樣就很多國人不知道寶塔它是如何的被建造,那也就更不知道,寶塔它那深深的文化含義了,有興趣的就一起去探索下哦~~
 

按照經律系統分類,可以把塔分為佛塔和文峰塔。它來自於佛教,它的發展中受佛教文化的影響很大,許多於塔相關的內容都有佛教經典來釋意。文峰塔是塔在中國本土化的一種表現,這類它不再拘泥於佛教的內容,也不再註重佛教含義,而是作為鎮物或祈福象征。其他宗教,如道教等,也建塔,但從根本上與塔缺乏淵源關系,更多效仿佛教對塔的使用。總之,塔在文化中是一種神權的象征,人們賦予其各種含義來崇拜。

  塔與佛教

  在古代印度最早建塔是為放置釋迦牟尼的舍利,供人們紀念崇拜。佛教很重視形象的崇拜,塑造佛像是佛教傳播發展過程中很重要的部分,以次來傳播教義,供人們來寄托信仰。塔作為藏有佛真身舍利的物件就顯得尤為重要,也成為佛的一種象征,被佛教徒們作為“佛”來崇拜,可以說塔與佛的概念在佛教中是不可分割的。佛像作為一個重要的部分出現在塔的內部和外飾中,更加強了塔的神聖地位。在佛教興盛的時代,各處都興建寺廟,有寺必有塔。塔後來作為和尚的墳墓成為一種定制。為僧人修塔也成為對他修行的一種褒賞,也由於塔的形象長久使這些高僧的事跡流傳,宣揚了佛教的理念。早期在寺院的布局中塔占據著中心的位置,宋朝以前經常就是這種布局,連大殿都不建,塔是主要的崇拜物。

  在塔的建造中也處處體現著佛教的思想,但中國的佛教本與古印度的不同,又很強的本土化色彩。古印度佛教中塔的層數與塔頂相輪數相同,都是雙數;但在中國由於“陰陽五行說”的影響,塔的層數和相輪數一向都為單數。

  在佛教經典中是以佛塔的功用來命名的,如發塔,為供養佛發而造的塔;爪塔,為供養佛的指甲而造的塔。佛教傳入中國後仿古印度的做法造發塔,一般建造在佛寺的塔林中,但爪塔極少建造。畢竟佛祖的真身舍利很少,有的塔內埋藏的是假的佛跡,作為一種象征。

塔與勘輿學

  早期的寶塔是作為一種佛教建築出現並發展而成的,但到了後期,即明清兩朝時,塔開始大規模地從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,成為堪輿學中常用的一種鎮物。

  作為風水鎮物的塔一般稱作文峰塔,一般建造文峰塔主要的目的有三種,為祈禱用、做標誌物和補全當地地形地勢在風水上的欠缺。

  根據作用的不同文峰塔又可以細分為文興塔、文昌塔、文光塔、先祖塔、陰宅塔、風水塔、分水塔等等類型。

  由於風水理論的不同和各個城鎮本身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,文峰塔的建造位置和數量都沒有一定之規。但總體來說建在城鎮東南方者和城鎮周圍山頂上者、城鎮附近河流旁邊者居多,但是這一規律並非絕對的,常常要根據具體情況發生變化,比如浙江平陽縣的平陽文塔就沒有修建在高山上,而是建在了面臨大海的山嗷間,這是由於根據堪輿學的理論,縣城直面大海沒有屏障不利於福氣的聚集,故而需要建塔補全。

  文峰塔在建築上有很多獨具特色之處,很多塔的形制不循定規,塔的裝飾則融入了很多民間信仰的元素,是與傳統佛塔迥然不同的一種形態。

  塔的傳說

  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

  阿育王在位期間相當於中國的戰國末期,他連年征戰幾乎統一了印度全境。阿育王在一次南下攻打印度南部時遇到一位沙門說法,遂生悔悟而歸依了佛教。此後他頒布敕令在印度境內廣造寺塔,他還親自到各地拜謁佛跡,並派遣道僧到國外(遠至波斯、希臘等國)傳教。阿育王造四萬八千塔一事在佛教文獻上有所記載,傳說有19座塔在中國,也有說是21座。據傳當時有印度佛教圖送來的圖樣與印度阿育王塔樣式一致。現存文獻上記載了地址、寺院名城的內容,但時至今日這些塔都沒能保存下來。

  在五代十國時期,吳越王錢弘俶仿阿育王造塔也造了八萬四千塔,所造的都是金塗塔,樣式為寶篋印式,體形不等但都很小,塔身內外都有題刻。這些塔被埋藏在國內名山大寺中,也有的送到日本,後來中國出土的多為外國人所收藏。

  雁塔

  雁塔在唐代時已經常使用,即指佛塔。這一名稱來自於佛經典故,說的是有一群雁在天上飛,其中一只殞身落在一位僧人跟前,僧人憐憫它,遂建塔葬雁,表現了佛教悲憫眾生的情懷。

  多寶塔(七寶塔)

  多寶塔(七寶塔)作為一個名稱遵循著佛教對塔“嚴加裝是,為珍寶之塔”的解釋,在中國唐代後始見此塔,之後也不斷建造,只是沒有固定的樣式。後來流傳到日本,發展成突出的兩個特點,即兩層塔檐和圓肚成肩的塔身。關於多寶塔的由來佛經裏記載是:釋迦牟尼於靈鷲山講《法華經》是一多寶塔出現空中,並發出聲音稱贊佛祖。關於七寶,佛經的記載稍有出入。一般都有金、銀、琉璃、瑪瑙、硨磲,還有玻璃、珍珠、珊瑚、玫瑰、赤珠等,就不盡相同了

 看了這麼多,有沒有興趣就真真的體驗文化的洗禮,寶塔的擁抱呢??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寶塔 文化 底蘊
    全站熱搜

    如果的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