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寶座舍利寶塔,亦稱慈燈寺金剛寶座舍利塔,俗稱五塔,坐落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舊城平康裏南五塔寺街慈燈寺內。塔建於清雍正年間(公元1727~1732)年,原為慈燈寺內的一幢建築。慈燈寺,蒙古語名“塔布·斯普爾罕”,與塔同年建造,是小召喇嘛陽察爾濟呼畢勒罕任呼和浩特副掌印劄薩克大喇嘛時,同年班到京時呈請清廷恩準興建的。慈燈寺亦稱五塔寺,當時大殿三進,宏偉壯麗。現已廢圮,唯塔獨存,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
金剛寶座舍利塔為白石鑲邊包角的磚石結構,塔是典型的金剛寶座式塔,通高14米,但也有佛教史籍記載為16.50米,由塔基、金剛座、舍利寶塔三部他構成。平面為長方形,塔底部有一個低矮的平臺,平臺上建高大的金剛寶座。金剛寶座下部是須彌座,須彌座用琉璃磚貼面,比北京幾座金剛琉璃塔色澤更為鮮艷。東、西、北三面均布置裝飾性浮雕,東西兩面相同。須彌座束腰部分有磚雕法輪、天王、力士、佛像、羅漢、獅、象、金翅鳥、孔雀、金剛杵等圖案花紋。須彌座下半部鑲嵌蒙古、藏、梵3字所書寫的金剛經,刻工精細;上半部為千佛龕,每龕有一尊坐佛像,龕上梵文六字真言。上沿的白石條上用蒙古、藏、兩種文字刻著佛教吉祥語。塔基的須彌座與金剛座的南面有一券門,券門上鑲有漢白玉石,並雕飾龍、獅、象、飛天等浮雕。

金剛寶座第五層嵌有漢白玉匾額,用漢、蒙古、藏三種文字刻書:“金剛舍利寶塔”的字樣。門內無梁殿,東南隅設有通向座上階梯。此金剛寶座塔第一層用蒙古、藏、梵三種文字刻寫金剛經文外,其余各層均鑲嵌著磚雕佛龕,內塑鎏金佛像,每龕一佛,共有1119尊,這此佛像姿態生動,炯炯有神,雕塑技藝顯得異常嫻熟,堪稱是清代雕刻藝術之傑作。佛塔金剛座以綠色琉璃挑檐,其座頂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,分別代表著佛教金剛五界。正中一塔較大,高8.7米,下有仰覆蓮瓣裝飾的的束腰須彌座,上有7層塔身和黃琉璃頂。主塔表面布飾雕刻,有菩薩、菩提樹、佛跡、景雲、金剛杵、四大天王、五佛寶座等圖案。塔身正中有十分醒目的石刻佛足,是佛祖釋迦牟尼在此安息的象征,成為東方藝術之珍品。主塔四角各有一座小佛塔,均為磚構密檐式佛塔,每座小塔上也雕飾佛、菩薩、菩提樹和景雲等精美圖案。

五座佛塔的第一層皆鑲嵌佛、菩薩及菩提樹等磚雕;第二層以上均設佛龕,共有444尊小佛。我國星羅棋布的佛塔群體中,金剛寶座舍利塔雖不在高層佛塔之列,但它以極其深邃和豐富的佛教建築內涵,以及其獨特的風格,吸引著數以萬計的國內外遊人和敬香拜佛的人,以及慕名而來的專家學者的訪探,贏得了佛教界及佛教建築專家們的高度贊賞,它同我國其它地區的金剛寶座塔一樣,是仿照古印度迦耶式佛塔的模型建造的,在建造過程中,它既吸收了印度迦耶式佛塔的建築風格,又巧妙的融入我國塔廟建築的風格特征,全塔的浮雕、圖案、琉璃挑檐、寶瓶、千佛等的設計構造,均十分自然的切入了漢式傳統建築的藝術手法,同時也受蒙古、藏式廟堂建築的影響。環視此塔,猶如步入中國式佛教建築藝術之長廊,這裏凝聚著古印度、中國西藏、內蒙古的中原歷史文化遺產之精髓。

金剛寶座舍利寶塔後面的照壁上,鑲嵌著三塊圖形石刻圖,分別為蒙古文石刻天文圖,須彌山分布圖和六道輪回圖,只有輪回圖雕刻天花鳥,形象生動,其中蒙文古石刻天文圖用八塊漢白玉拼砌而成,直徑為1.45米,天球圓以北天極為圓心,畫出28宿赤經位置的經線,還有5個同圓心,由裏向外分別表示北極圈、夏至圈、天赤圈、冬至圈和南極圈。與天赤圈相交的一個雙線圈,表示黃道,全圖共有270個星座,星星總數達1550余顆。天球外面有四層註字的同心圓,最外層刻十二宮和十二生肖名稱;第二層刻二十四節氣名稱;第三層外側為黃道周天度數,內側為赤道周天度數,最裏層刻二十八宿名稱。經天文學專家鑒定,這種石刻天文圖,這在佛教建築史上是個創舉,對研究古代天文史極有價值,彌足珍貴。金剛寶座舍利塔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中的一顆明珠,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,團結的象征。今天在人民政府的保護下,它那深邃的文化內涵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如果的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